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,全球涌现出一批新兴的独立国家。然而,在这一历史进程中,也有一些曾是统一的单一民族国家,遭到强权的干预股票小额配资,被迫分裂成两个部分。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之一便是德国。二战结束后,德国在1945年被割裂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。然而,在“冷战”结束后的1990年,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。
令人称奇的是,虽然苏联解体后,全球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,朝鲜和韩国两国依然无法走向统一。为什么同样是分裂,德国能够重归一体,而朝韩却依旧悬隔?这其中的根本原因,首先在于这两对国家当初分裂的背景完全不同。德国,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,在1871年之前,曾长期处于由众多小邦构成的松散邦国联盟中。因此,德国人民对于统一的渴望,远高于那些未曾经历过长时间分裂的国家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历史的轨迹并未如愿。德国的统一虽然实现了,但却为国际关系埋下了隐患,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。战后,战胜国对德国实施了严厉的惩罚,然而却没有在其领土上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,导致德国很快恢复了军备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。
为了避免再度重蹈覆辙,二战后,美英苏三国在战后德国问题上达成了协议,决定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,并实施分区占领。1945年5月9日,苏军占领柏林并控制了德国的大部分东部地区,迫使德国政府无条件投降。这使得德国彻底分裂,美英法分别占领了西部,苏联控制了东部并推动社会主义改革。德国的分裂,更多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实施的惩罚,而非基于德国内部的任何民族分裂。因此,东西德政府无论是政治立场,还是对彼此的态度,始终缺乏互相敌视的历史根源,心理上的统一障碍也较小。
与此不同的是,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对朝鲜民族的一场灾难。1945年之前,并没有大国就朝鲜半岛分裂治权达成协议。朝鲜,作为中国的藩属国,历史上曾建立了李氏朝鲜王朝。1894年甲午战争后,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并在1910年正式被吞并。战时,在中国上海,朝鲜精英成立了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”。然而,1945年8月,随着苏军进入中国东北,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批准了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方案。美国和苏联就朝鲜的占领问题达成分歧,美国不愿与苏联共同占领日本,最终两国沿着“三八线”划分占领区。
战后,美苏的对立局势使得双方分别支持了各自的代理政权。苏联支持金日成在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,而美国则扶植李承晚在南部建立大韩民国。两国的建国历史使得朝韩两国政府各自宣称自己才是唯一合法代表,并不容许因外部压力而主动改变现状。虽然东西德国的历史同样被美苏夹缝,但德国民众一直保持强烈的统一意愿,而朝鲜半岛的局势则因长期的敌对情绪和历史积怨变得复杂。
二战后至1990年,东西德国与南北朝鲜均在美苏的全球对抗格局中被牵动。然而,东西德民众之间并未产生根本的民族隔阂。在1945年前,德国是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,抵抗同盟国的战争未曾让其在政治或文化上产生严重分裂。在战后,战胜国对德国战犯的清算使得民众普遍认为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,对另一半同胞并未抱有仇恨。在1948至1961年间,虽然柏林危机发生过多次,东西德的居民却并未形成实质的敌对态度。即便是冷战时期,东西德边境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前沿,双方都清楚,一旦发生全面战争,核武器的威胁将导致双方互不相让。然而这种冷战背景下的对立关系却未削弱两德民众强烈的统一渴望。
朝鲜和韩国则因长期的敌对历史和民间仇恨,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对立情绪。特别是朝鲜战争中的惨烈冲突,使得朝韩两国的民间情感变得非常复杂。即使冷战后,朝鲜与韩国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仍然频发,尤其是1961年朴正熙政府上台后,朝鲜特种部队差点刺杀朴正熙。无论外部国际力量如何作用,朝韩两国的敌对状态已深入人心,民间的统一意愿早已大大消减。
与德国的情况不同,朝韩的分裂不仅是美苏冷战格局的产物,更深刻地影响了两国民众的认知。虽然两德在民间有强烈的统一愿望,但最终实现统一的最大因素,还是两大超级大国的力量此消彼长。冷战时期,东德和苏联虽然表面强大,但经济的深刻危机已显现。苏联在1980年代的衰败,促使戈尔巴乔夫采取改革措施并放松对东欧的控制,西德则主动承诺为统一后的东德提供帮助,最终促成了两德的统一。
朝鲜和韩国则未能走上类似的道路,朝鲜的政治结构与经济体制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分裂局面。即便是在朝鲜战争后,双方小规模的冲突也没有彻底停息。在外部大国的竞争中,朝鲜半岛的统一仍然显得遥不可及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